当前位置: 首页 
海事文献查阅站 航海知识 
 
航海小知识(季风和台风)

发布时间:2012-06-13 浏览次数: 字体:【

  航海13---季风

        也许做货代的朋友知道,为什么我们冬天从澳洲,新加坡到中国的货时间按平均要比夏天的长,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季风的问题,因为冬天盛行东北季风,船速就自然降下来了。下面系统讲一下。

       季风是一个古老的气候学概念,通常指近地面层冬、夏盛行风向接近相反且气候特征迥异的现象。其英文名称为 Monsoon, 来源于阿拉伯文中的词汇Mausim。
  海陆加热差异导致大气中气压的差异,这种差异只能通过由高压吹向低压的风来平衡。夏季风由冷洋面吹向暖大陆;冬季正好相反,由冷大陆吹向暖洋面。
   二十世纪初以来,有许多气象学家曾经尝试对全球季风区进行划分。拉梅奇将季风区确定为横跨次撒哈拉非洲的一个纬向伸展的带状区域,南、北印度洋及其邻近陆地,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北部地区以及东亚地区。近年来,人们也经常提到美洲的"墨西哥季风"。有些学者甚至将美洲季风区范围从具有夏季降水极大值的陆地扩大到墨西哥和中美洲以南的海域,提出了北美洲季风系统这一新概念。不过,全球最为明显的季风区位于东亚的海上、南亚、东非和西非。
  平均来说,夏季风最先于5月初在中南半岛西部建立,然后于5月中旬在南海建立。在东亚季风北进过程中,南亚(印度)季风于 6月10日左右爆发。
  南亚为热带季风区,季风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为西南季风。冬夏季风期间干湿分明,夏季风期间为雨季,冬季风期间则为旱季。
  季风区具有充足的阳光和降水,这两者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印度弱季风年,即季风雨明显少于常年的年份,通常对应农作物歉收;反之,强季风年,即季风雨明显多于常年的年份,对应农作物丰收。不过,如果季风雨太多也会引起洪灾,对农业产生不利影响。一般来说,厄尔尼诺年,印度季风较弱;反之,拉尼娜年,印度季风较强。根据笔者的研究结果,在1873-1994年这122年中有18个强季风年,其中有12年出现拉尼娜(冷海水事件 ), 而在21个弱季风年中有16年出现厄尔尼诺(暖海水事件)。
  亚季风区较为复杂,南海-西太平洋一带属热带季风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而东亚大陆-日本-韩国一带属于副热带季风区,冬季30°N以北盛行西北季风,30°N 以南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东南或西南季风。夏季,这些地区雨量充沛,冬季雨雪较少,干湿季不象热带季风那么明显。
  
  平均来说,6月中旬东亚季风推进到江淮流域。此时,在湖北宜昌以东28°-34°N之间出现连阴雨天气,雨量很大。由于这一时期江南的梅子熟了,人们也称之为"梅雨"。此时空气湿度较大,东西极易发霉,也有人称之为"霉雨"。梅雨期间,在江淮流域通常维持一个准静止的锋面, 称为梅雨锋,梅雨锋的东段可伸展到日本。国际上一般把中国整个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称为梅雨(Plum rains)。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出现两类梅雨:典型梅雨和早梅雨。所谓典型梅雨,一般于6月中旬开始(入梅), 7月上旬结束(出梅),出梅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会出现盛夏酷暑天气。有些年份,如1958 年,主要雨带从华南一跃至华北,未在长江流域停留,这种现象称为空梅。而所谓早梅雨是出现于5月份的梅雨,始于5月中旬,梅雨持续两周左右。同典型梅雨不同,出梅以后雨带不是北跳而是南退,如果以后雨带再次北跳,就会出现典型梅雨。也就是说,一年可能出现两段梅雨,如1991年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洪水泛滥就是由开始于5月19日的早梅雨和随后的典型梅雨引发的。

  季风,在我国古代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信风,黄雀风,落梅风。在沿海地区又叫舶风,所谓舶风即夏季从东南洋面吹至我国的东南季风。由于古代海船航行主要依靠风力,冬季的偏北季风不利于从南方来的船舶驶向大陆,只有夏季的偏南季风才能使它们到达中国海岸。因此,偏南的夏季风又被称作舶风。当东南季风到达我国长江中下游时候,这里具有地区气候特色的梅雨天气便告结束,开始了夏季的伏旱。北宋苏东坡《船舶风》诗中有,“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船舶风”之句。在诗引中他解释说:“吴中(今江苏的南部)梅雨既过,飒然清风弥间;岁岁如此,湖人谓之船舶风。是时海舶初回,此风自海上与舶俱至云尔。”诗中的“黄梅雨”又叫梅雨,是阳历六月至七月初长江中下游的连绵阴雨。“三时”指的是夏至后半月,即七月上旬。苏东坡诗中提到的七月上旬梅雨结束,而东南季风到来的气候情况,和现在的气候差不多。
  
  究竟什么是季风?过去只认为风向有季节变化,就是季风。于是有人就说,中国的东南部季节特别明显,可是就从来没有见过季风!当然,季风还是有的,只是因为受地形影响,风向季节变化反映不出来。现代人们对季风的认识有了进步,至少有三点是公认的,即:(1)季风是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改变的现象,这里强调“大范围”是因为小范围风向受地形影响很大;(2)随着风向变换,控制气团的性质也产生转变,例如,冬季风来时感到空气寒冷干燥,夏季风来时空气温暖潮湿;(3)随着盛行风向的变换,将带来明显的天气气候变化。
  
  季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陆间热力环流的季节变化。夏季大陆增热比海洋剧烈,气压随高度变化慢于海洋上空,所以到一定高度,就产生从大陆指向海洋的水平气压梯度,空气由大陆指向海洋,海洋上形成高压,大陆形成低压,空气从海洋海向大陆,形成了与高空方向相反气流,构成了夏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夏季风特别温暖而湿润。
  
  冬季大陆迅速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变为东北季风。冬季风十分干冷。
  
  不过,海陆影响的程度,与纬度和季节都有关系。冬季中、高纬度海陆影响大,陆地的冷高压中心位置在较高的纬度上,海洋上为低压。夏季低纬度海陆影响大,陆地上的热低压中心位置偏南,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向北移动。
  
  当然,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也可以使季风加强或削弱,但不是基本因素。至于季风现象是否明显,则与大陆面积大小、形状和所在纬度位置有关系。大陆面积大,由于海陆间热力差异形成的季节性高、低压就强,气压梯度季节变化也就大,季风也就越明显。北美大陆面积远远小于欧亚大陆,冬季的冷高压和夏季的热低压都不明显,所以季风也不明显。大陆形状呈卧长方形,从西欧进入大陆的温暖气流很难达到大陆东部,所以大陆东部季风明显。北美大陆呈竖长方形,从西岸进入大陆的气流可以到达东部,所以大陆东部也无明显季风。大陆纬度低,无论从海陆热力差异,还是行星风带的季风移动,都有利于季风形成,欧亚大陆的纬度位置达到较低纬度,北美大陆则主要分布在纬度30°以北,所以欧亚大陆季风比北美大陆明显 。

  航海12---台风

        现在奥运会来了,气象也很重要,大家可能也明白结果,但是还有一些朋友想了解一下最基本的东西。比如风啊,云啊之类的。我们航海也学了一点简单的海上的气象,不同的就是海上的湿度比较大,容易分析。因为海上的影响因素比较少。陆地上,开个空调形成的热量,还有地形等因素都有影响。在大学学了四年都只是皮毛。所以我这里只是基础。剪出课本里的精华,也就是我们考试的重点,特别是船长,大副接触更多的,因为要分析天气,制定航线。比如,看了地面分析图,知道24或者48小时后的天气我们就可以采取措施,绕航,漂滞之类的。好了,还是先整理一些上来。

      第一个我先说台风的,因为台风大家听的最多,也只有海上才能形成。陆地是不具备条件生成台风的。

      台风、龙卷风等都是生成于海上的天气系统,一旦登陆则迅速减弱、消失。

  
    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洋面上的气旋性空气涡旋。它是一个范围小、强度很强的低压。它的形成一般认为需要五个基本条件,而高温洋面是最重要的条件。这是因为洋面供给空气热量和水汽,从而保证了台风形成、发展和维持的能量来源。
    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1)台风中心部分,称为台风眼。一般半径为 530公里,在台风眼中,无风无雨。(2)雨区,仅在眼壁之外,近于环形雨带,是台风降雨集中区,半径约几十公里。(3)内核,其最外围的半径在100公里左右,甚至200公里以上,以大风为主。(4)外围,其范围大小差别很大,最大的半径可达八个纬度以上,这里风小些。
       台风可造成极高耸的海浪,有的高达十几米,远离台风2000公里以外的地方,仍可发现这些波浪(指长浪)。长浪传播较快,一般风暴的移速只有它的1/3,因此长浪可谓风暴的先兆。

       发生在热带并在热带地区发展的气旋叫做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有强弱之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的热带气旋一般称为台风。 从1989年开始,我国采用世界气象组织规定的统一标准,按照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将热带气旋分为四级:

  热带低压——风力 < 8 级(风速 < 17.2米/秒);

  热带风暴——风力8-9级(风速17.2-24.4米/秒);

  强热带风暴——风力10-11级(风速24.5-32.6米/秒);

  台风或飓风——风力 >= 12级(风速 >= 32.7米/秒)。

      由于热带低压风力较弱,破坏力较小,因而习惯上所指的热带气旋一般不包括热带低压。

  台风为什么产生在热带海洋上?

   热带的海洋是台风的老家,台风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比较高的海洋温度;二是充沛的水汽。
  在温度高的海域内,正好碰上了大气里发生一些扰动,大量空气开始往上升,使地面气压降你,这时上升海域的外围空气就源源不绝地流入上升区,又因地球转动的关系,使流入的空气像车轮那样旋转起来。当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这又助长了低层空气不断上升,使地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这就形成了台风。
  只有在热带的海洋上才是台风生成的地方。那里海面上气温非常高,使低层空气可以充分接受来自海面的水源。那里又是地球上水汽最丰富的地方,而这些水汽是台风形成发展的主要原动力。没有这个原动力,台风即使已经形成,也会消散。其次,那里离开赤道有一定距离,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偏转力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台风发展气旋式环流和气流辐合的加强。第三,是热带海面情况比中纬度处单纯,因此,同一海域上方的空气,往往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定常条件,使台风有充分的时间积蓄能量,酝酿出台风。
  
  在这些条件配合下,只要有合适的触发机制,例如,高空出现辐散气流或南北两半球的信风在赤道稍北地方相遇等,台风就会在某些热带海域形成并增强。根据统计,在热带海洋,台风常常产生在洋面温度超过26 -27℃以上的地区。
  产生台风的海洋,主要是菲律宾以东的海洋、我国南海、西印度群岛以及澳洲东海岸等。这些地方海水温度比较高,也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之处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